日本电视里的北京冬奥专题 不黑不酸 非常正面(组图)

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,各国记者陆续飞抵北京。1月31日,日本电视台的直播综合节目《スッキリ》,连线了该节目的特派记者,做了一个相当长篇幅的冬奥会主题。

看完节目,咋说呢,就是无论日媒平时如何变着法儿地黑中国,当有图有真相,身处其中时,防疫措施也好,高科技也罢,实在无处下嘴黑北京冬奥会。

别说记者小哥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,就连咱们这些虽说人在国外,但起码知道国内啥情况的,看完也得瞪大眼睛感叹一句:牛逼!

记者视角里的新奇点

工作人员或志愿者,全部身穿防护服。

连机场搬运行李的室外工作人员都穿着标准防护服。

机场入境处工作人员则在防护服外面,还要再套一层。

日本国内医疗一线人员有防护服,但机场这些地方真就比较“简单”了。

节目场内一评论嘉宾用最后的顽强,讪讪说道:有必要到(人人防护服)的严重程度吗?

没人接话作答……

从入境开始,就进入“泡泡式”闭环防疫的“泡泡”里。外国媒体、外国运动员入境后与外界之间的“泡泡”隔离层非常严格。

媒体的活动范围,规范明确:从下榻酒店到主媒体中心,再到各比赛会场。

酒店外面围起屏障,与外界形成隔离层。外国记者们不可能越过屏障偷跑出去。

离开酒店之前,必须接受一天一次的PCR检测。

节目不由得感叹,去年东京奥运会采取“泡泡式”闭环防疫,但屡被拍到那些外国记者走出“泡泡”,溜去外面购物。

从酒店去主媒体中心和比赛会场,必须乘坐专用大巴车,走专门车道。

车厢内设置了有机玻璃隔离板。

彻底的闭环到底,记者小哥只能隔着车窗玻璃,看外面普通北京市民的日常。有带孩子在公园玩的家长,还有在结冰湖面滑冰的人。

偶尔有路人向车窗挥手致意,小哥有些忐忑,生怕被误认作参赛运动员,才获挥手致意的殊荣。

除了大巴车,也可乘坐动车前往张家口等地。

去年东京奥运会时,只有专用大巴车。北京冬奥会多了动车,闭环防疫管理上的难度一下就上去了。

场内嘉宾们很好奇,这得怎么实现闭环。

从专设的登车通道上车,进的是冬奥会相关人员车厢。与普通民众乘坐的车厢隔离开来。

这样一来,冬奥会相关人员与普通民众乘坐同一趟动车,但依然做到全程“泡泡式”闭环隔离。

记者小哥有感而发:虽然我没有要从“泡泡”里溜出去的意思,但要从“泡泡”里溜出去这事儿本身就不存在可能性。

比赛场馆很大,气场撼人。

尽管这就是按400米标准赛道设计的,但实际观感要比在电视上看到的大挺多。

可容纳12000名观众的看台深处,也设置好似有机玻璃材质的间隔板。

场内工作人员防护服外面再套一层,随时随地进行消毒。

机器人!机器人!机器人!

餐厅里,从点单到烹饪再到端菜,全都是机器(人)来完成。一盘菜从“天”而降。

连吧台调酒也是机器(人)完成的。使用最先进的技术,实现无人化。

在主媒体中心,扫地有机械式扫地,人坐在机械上操作。

还有扫地机器人在自动工作。

最能唬住这位记者小哥的,是垃圾桶机器人。

他一个人去上厕所时,发现被这家伙“跟踪”。它预判了小哥上完厕所需要扔垃圾,跟在他后面,手一伸,刚好它就在。

记者小哥隔着“泡泡”隔离带10几米的距离,终于采访到一位北京大爷。

小哥:您很关注冬奥会吗?

大爷:非常关注,每天都看新闻。

小哥:有您认识的日本冬奥选手吗?

大爷:我不认识,不过希望你们加油啊!

大爷很健谈,顺其自然地就成了大爷采访小哥。

大爷:你是头一回来北京吗?

小哥:是的。

大爷:你要是能从里面出来,我请你吃烤鸭去!

小哥回头对着镜头说:能遇到这么爽快的北京市民,太高兴了。

最后,连线直播快结束时,记者小哥无论如何都要跟观众们强烈安利北京冬奥会吉祥物“冰墩墩”。

说太太太太太可爱了,他打包票“冰墩墩”在日本一定会火,所以自己先买了两个。

推荐阅读